柴文网 - 言情小说 - 床上用品在线阅读 - □回忆(1)

□回忆(1)

    我妈说小叔要来串门。

    我随口问他家小孩大学毕业没,我妈吐槽说人家孩子都生了(实际上是谬传,不过她属牛也28岁了),你赶紧找份工作娶媳妇吧。

    我恍惚了一下。

    上次见到那个女孩好像是在读中学,她和我哥在讨论头发怎么才更柔顺的问题。

    再往前回忆,我参加过她mama的葬礼,那是有别于老家葬礼的风格,黑白色基调呈西式,摆着一张依稀好看的照片,大约是得了病离开的,记不太清了。

    后来我听说小叔又找过一任公务员女友,结果有家暴倾向差点把小叔yinnang给捏爆了,我爸做大居中调解才分了手,也才有后来小叔现任妻子。

    许多记忆以零散的方式,十几、二十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对于他们家庭的基本印象。

    冷冰冰的印象。

    像干净的黑白照片。

    ……

    我对我小叔最深的印象是当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来学校接我,他说我爸病重,我以为我爸还活着,实际上我回老家的时候尸体都硬了,葬礼已经开始了。

    当时我看着我爸躺在架子床上,心里没有悲伤,而是满心羡慕。

    我因为长期生活在校园霸凌和家庭暴力环境(源于母亲)中,内心情绪淤积很严重,确切的说从小学读三四年级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我都有很强烈的自死意愿,这种情况一直到初中二年级,家里送我去私立学校复读的时候,由于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才情绪缓和过来。

    父亲的离世从某种意义上讲挽救了我,伴随与父亲联系的永久失去,我心中长期淤积的大量的情绪抽空,取而代之是巨大无比的空虚。

    当一个人空虚的时候就会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我稍有不同,我在思考“死亡的意义”,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死亡的追逐从“想死”转变为“为什么想死”。

    掐指算,33-15=18,我在这个问题上思考了18年,33-10=23,死亡陪伴了我三分之二的人生,如此说来死亡算我真正的伴侣了(笑)。

    ……

    我有一些关于这个思考的结果,展开来讲太复杂,不过摘重要的一两点说说也无妨,如果有为此困扰的读者可能受益,不过考虑到我情感系列的文章一般保留一两天就隐藏,所以看到的人不会多。

    我把几条关键的观点展示一下,也许能带去一些启示:

    1.没有所谓的“自杀”,只有自死,我们所歌颂的“牺牲”(舍身取义)和从天台上跳下去的人,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只有远远高于死亡的,才会带来死亡,断言一个人“想不开”导致自死行为产生是片面的,相反,其行为本身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只是在追求的方式上有待商榷;

    3.人从出生就在对抗死亡,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在个别情况下人会选择放弃对抗。值得注意,放弃对抗死亡不等同于放弃生命,放弃对抗的原因通常来自精神层面的“失联”,这也是所谓“自杀”的主要原因;

    4.把一切自死行为归结为抑郁是无知,抑郁只是情绪淤积或者情绪透支的表象。通过自死行为的选择可以大致剖析死者生前的追求,譬如坠楼通常是追求自由;上吊通常是追求联系;溺死通常是追求回归家族;

    5.自死本质上是用死亡的方式实现行为人某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但值得注意,之所以采用自死的行为,原因在于行为人缺乏其他途径、方法去进行自己的追求,当出现了新的途径,通常会放弃死亡这一捷径。